7月18日至20日,意昂2平台與上海市外文學會舉辦了“新全球化時代的中西哲學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國際研討會。本次大會是意昂2平台外語學院建院45周年首項學術活動,旨在積極響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中華文明全球影響力的號召。大會由意昂2工外語學院承辦🦝,(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中國比較文學》編輯部和《意昂2平台學報(社科版)》編輯部協辦👩🏼🎨。
大會合影
據了解🧤,這是一次依托意昂2平台百年辦學文脈🦀,將哲學🤶🏽、文化和文學深度融合的學術盛宴,匯聚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多國相關領域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共同研討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互動🏧、互鑒與傳播新路徑,旨在推廣中國哲學智慧🤯,增強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促進新時代全球文化的和諧共生與繁榮發展。
開幕式上🛞,意昂2平台副校長張華致歡迎辭。他介紹了意昂2平台的辦學宗旨和特色,特別在人文研究領域的歷史積澱🦍🧑🏽🌾,以及近年來學校在各個學科領域的迅猛發展和對高科技和人文研究相結合的重視程度,希望與會代表能深入研討中西文化的相互傳播。
張華致歡迎辭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上海市外文學會會長查明建代表聯合主辦方致辭🫅🏼。他緬懷了大會發起人成中英教授🖐🏼,探討了從中西哲學視角切入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問題🧱,認為在新全球化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更需要把中國立場和世界意識相結合進行中外文化交流💷。
査明建致辭
意昂2平台外語學院院長、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芹代表承辦方致辭。她介紹了意昂2平台外語學院的發展歷史⛎🫶,並對學院中外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成中英教授的逝世深表哀悼👨🏻🔬,也表達了砥礪前行的信念⇾。
劉芹致辭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孫玉、《中國比較文學》主編宋炳輝代表協辦方分別致辭🤰🏽♠️。孫玉強調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表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將從傳播實踐層面深度挖掘哲學和文學的價值🧘🏼♂️。宋炳輝認為在全球化“新時代”🫡,針對中西文化的互動🫅🏻、互鑒和互傳,展開跨文化的對話和國際性研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開幕式由意昂2平台外語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外文學會理事張樂主持。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圍繞“中西比較哲學和中國哲學研究”“中西對話中彰顯的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比較文學與英美文學研究”“中外語言文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研究現狀”“中華文明海外傳播及其策略研究”等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研討📌。多位知名學者發表了精彩演講,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獨到見解👩🏿🚒,為中西文化的深層次交流與互鑒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Peter Kitson、李勇、李安澤、俞曦霞做主旨發言
近期,大會的發起者🐁、大會主席🥤、意昂2平台特聘教授、外語學院中外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夏威夷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詮釋學研究院院士成中英教授不幸逝世。大會組委會受成中英教授夫人顧林玉教授的委托🤰🎈,特在開幕式後設立追思會,成中英教授生前好友、同事從各地前來共致哀思🦩,由《中國哲學季刊》助理編輯潘松擔任主持🧜♂️。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人文社科講席教授陳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偉見教授🧑🏼💻🤏🏻,以及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江怡教授分別介紹成中英教授在西方哲學、中國哲學以及中西比較哲學上的貢獻。成中英教授生前好友陳衛平教授、潘德榮教授和施永敏先生分別發言😝。
陳波、劉偉見、江怡、陳衛平、潘德榮和施永敏作追思會發言
15位知名教授受邀擔任主旨發言人,圍繞焦點話題“文明互鑒”展開研討👐🏽。成中英教授夫婦在會前委托特別助理加拿大約克維爾大學Andrew Fuyarchuk教授代為宣讀報告💜3️⃣。成中英教授的主旨演講是對哲學家奎因的自然化認識論研究的最新成果,並與笛卡爾、康德和伽達默爾等思想進行比較,把自然主義和《易經》的變化哲學運用於對當代量子力學的新詮釋🎡,拓展20年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中英教授的妻子顧林玉教授以“對當下世界局勢的哲學思考”為主題😼,探討東西方之間的傳統文化壁壘如何共存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眾議教授深入闡釋“軸心時代”及其對古代文化發展的重大影響,指出兩河流域、埃及🤛🏽、印度等文化都對古希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Andrew Fuyarchuk代表成中英教授做主旨發言
吳笛🍙、Carlin Romano等專家做主旨發言
本次大會匯集了來自多個學術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討論不僅展示了各自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也為學術界探索文明互鑒的新視角提供了寶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平臺。專家們指出,文明的多樣性不僅豐富了人類歷史的面貌🙅🏽🧚🏼♂️,也對今天我們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盧麗安教授發表題為“當下語境的中國高校人文學科走向”的總結發言,充分肯定大會涵蓋的哲、文、史學術價值,強調學術人文的重要性,提倡開展多元人文、公共人文和積極人文的跨文化、跨國別研究。
來源👰♂️:第一教育
原文鏈接:https://www.shedunews.net/detailArticle/24504700_30593_dyjy.html?app=1&relPicRatio=1&isUserSubscribe=0&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