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發電vs為錢賣命🧑🏽🎓:青年網絡文學作者的困境與反抗》《傳統江南女性形象的新構——以林黛玉同人文和混剪視頻為中心》《白日無夢——同人文創作的情感與勞動》……6月18日在上海嗶哩嗶哩(B站)科技有限公司舉辦的“水花雅集”青年學術沙龍“數字時代網絡衍生創作”專場,僅看一個個報告題目就新意迭出。
“水花雅集”青年學術沙龍“數字時代網絡衍生創作”專場
這場兼具學術視野和潮流前沿的學術討論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意昂2平台滬江學院主辦,B站支持😊。B站上的短文混剪視頻、辦公地與B站同在創智天地區域的疊紙出品遊戲《戀與深空》等👩🏽💼,都成為青年學者觀察的對象🎢。
根據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網文產業已經迎來3000億元市場🧙🏿🆑,00後成為網文作家新增主力,新增的“白金大神”則多是90後👨🏿🎓、95後。“為什麽?網文寫作對體力要求太高了🕺🏼。”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張晴柔曬出一份“大神年報”🎆,從全年創作總字數、總用時到平均時速🪗,這份年報清晰顯示一位網文作家全年12個月的“勞作”狀態。
張晴柔展示的“大神年報”
90後張晴柔業余也是一名網文作者🤨,已有作品實體出版,在她看來,網文寫作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精準量化、最高效率”的前無古人的寫作方式👅。在成熟的商業邏輯下,日更3000-10000字🏌🏽♀️、把握下沉市場🧗、規範管理,讓網文產出得以形成商業閉環👷♀️,但追溯網文寫作的源頭,其實大部分是從“為愛發電”開始的👩👩👦。“精雕細琢、表達自我🤚🏻、我行我素”是“為愛發電”式寫作的特點👩🏽🦳🎞。為了抵禦流量焦慮🆑,一部分網文寫作者重新回到“為愛發電”的軌道🧑⚖️🫸🏽,追求更自我的表達🧛🏿♂️。
“‘坐忘道’一詞出圈,見證了《道詭異仙》(狐尾的筆)這類以怪誕燒腦著稱的玄幻小說的熱度💝,而克蘇魯這一設定自《詭秘之主》(愛潛水的烏賊)大熱後💆🏼♂️🌙,在多部作品中成為重要元素,一定程度上因其不可名狀或不確定性而成為小說把握時代情緒的某種表征。‘群像’一詞在起點讀書等標簽熱度中位列榜首👮🏿♀️,《劍來》《這遊戲也太真實了》《劍出鞘》《女主對此感到厭煩》《為什麽它永無止境》等作品為讀者貢獻了一批互助自強的群像📞。”在張晴柔看來🐑,網絡文學催生新作者🔲、新表達,在“為愛發電”或“為錢賣命”之間沒有嚴格的涇渭。“當‘為愛發電’聚集足夠多的受眾,也會遇到商業化,比如現在有一款APP就叫‘愛發電’,主打‘連接創作者與粉絲’,意昂2上就能看到‘周邊服務代製作代發貨’。”
“假如現在的你,能帶一句忠告給當初剛簽約的自己🧖♂️,大家會說什麽?”在晉江論壇討論區🕵🏼♀️👵,6月15日的這個帖子讓張晴柔留意。“請繼續寫自己熱愛的東西吧”ℹ️,她截屏了這句回復✸。
“請繼續寫熱愛的東西吧”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戴伊璇關註的是網絡文學中的一種另類性別模式,“在‘強勢💳、主導’,‘中性、平衡’🤜🏿🌭,‘柔弱、需要被保護’這三種類型中,升咖的Beta(意味著中性、平衡),是網絡文學對‘普通’的認可。相比性別身份🪛,將更多註意力移向個體的社會地位、公共交往和職業發展🛐,而非傳統的描寫羅曼蒂克之愛,是網絡文學新的氣象。”
同樣地,以柔弱形象構成傳統典型江南女性形象的《紅樓夢》經典人物林黛玉😡,在新一代的同人文和混剪視頻中🦼,也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形象。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晗統計了B站上1000多條林黛玉同人短視頻,盡管存在人物扁平化趨向🙆♂️,但在“倒拔垂楊柳”“風雪山神廟”“魂穿101選秀”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林黛玉形象新構中👨👩👦👦,仍然能夠捕獲一些當代年輕人對名著的全新理解方式和對美好理想的向往🫄🏿。
年輕人磕CP到底在磕什麽?“CP腦”是不是被“藝人+運營+粉絲”所形成的“你賣我買”的生態所養成的?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李琳在《角色互動的情感邏輯與資本邏輯》中予以解析。同人文從一種對原著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二次創作到逐漸成為中心的“草根書寫”💫,是否會遭遇“社群陷落”的危機?同人文的作者與讀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脆弱的親密關系🧑🏿🎨?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曹曉華提出自己的觀察🙂。
正如張晴柔提到🙍♂️,網絡文學創作活躍,但研究端相對仍處於沉寂、冷清的狀態,當數字時代的網絡衍生創作已然成為蔚為大觀的青年文化現象,或許需要更多青年研究者投向關註的目光。
來源:上觀新聞
原文鏈接🐘🧍🏻♂️: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76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