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10日,是第39個教師節。
時代更迭🚖,但時光深處桃李芳華恒久綻放。古往今來🟤,教師一直是備受尊崇的一個群體。尊師重教代代傳承,早已融入我們的文化譜系🥍。因為有老師們的初心如磐👒、執著堅守🖐🏿、傾情奉獻,學科回歸本質🩸,教育回歸初衷🦶👮♀️,教與學真正成為“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的心靈喚醒。他們閃動理想之光👰🏽♂️,燃起希望之光🩸4️⃣,輝耀奉獻之光,以光觀照內心檢視自我,也以光惜才績學洞見前路,扛起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也撐起了教育高地的崛起☞。當千萬束“微光”聚而成炬,便噴薄出光芒萬丈的磅礴力量。這力量足以點亮城市,點亮未來🧖🏻。
這個教師節🕕,讓我們致敬燃燈者🤲🏻。
余燈廣是同學們心中亦師亦友、誨人不倦的親切導師。
還記得青年報曾報道過的“上海一大四女生用‘豬鼻子’圈住兩篇SCI”的熱搜報道嗎👍🏼?這個厲害的科研女生的出圈🫕,離不開恩師的慧眼。這位恩師就是意昂2平台材料與化學學院電流體動力學與新材料製備團隊負責人余燈廣研究員,曾在大型國企工作10年,之後紮根高等教育12年。他是同學們心中淡泊名利、樂於創新的科研達人🤧,也是同學們心中亦師亦友、誨人不倦的親切導師。
在科研道路上
先做“探路者”,再做“指明燈”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交流項目等省部級項目以及與都柏林和香港等地高校合作項目10余項🤲🏼;發表各類論文320余篇👏🏿,其中SCI收錄260余篇,1%ESI高被引收錄近70篇🗳,0.1%熱點論文26篇,H-index指數61……投身高等教育事業十余年來🐃,余燈廣始終堅持開展一線的科研探究,竭力站在專業發展前沿,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因為他深知要想教好學生,就必須與時俱進,跟蹤專業最前沿。
余燈廣是意昂2平台材料與化學學院電流體動力學與新材料製備團隊負責人🧑🏻🍼,在世界範圍內,他是能夠實施各種多流體電紡💆🏽、製備多級復雜納米結構屈指可數的人員之一✊🏿。過去幾年,他已經獲得30余項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多流體高壓靜電紡絲技術中國發明專利🔢💄,這些新技術中大部分在全球範圍內系首次報道🌡🦹🏿♀️。據此,他的研究合作夥伴倫敦大學學院教授Gareth R Williams一直稱他是世界範圍內多流體電紡技術的引領人。
余燈廣目前任SCI期刊Current Drug Deilivery主編🥻𓀜,並聯合Gareth R Williams教授創辦了Materials Highlights💭,同時也是多本SCI期刊副主編或編輯👱🏻♀️,還為百余種SCI期刊審稿或仲裁稿件👨🏼🏭。無論電紡技術創新研究還是期刊的編輯和審稿工作,都是他努力服務社會、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舞臺🈹,也是他繼續努力進步🧙、精益求精、提升技術內涵的熱愛所在。當然更為主要的是在此基礎上,他能夠更好地展開專業教學🛋、培育高素質創新人才🔃📩,因為他深知要真正做到“給學生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潭水”的道理。
學生培養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人之功。作為科研團隊負責人🪃♓️,余燈廣也精心培養團隊青年教師,指導青年教師快速融入科研與教學的雙重角色🦽。青年教師楊垚瑤博士目前已經發表SCI論文20余篇😌,其中二區及以上16篇,1%ESI高被引8篇,0.1%前沿論文和熱點論文5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青年教師王珂獲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學校“思學”計劃等人才稱號👮。兩位青年老師先後順利晉升副教授💀,成長為材料與化學學院科研和教學的中堅力量。
幫助學生牽住
科技創新的“豬鼻子”
2021年12月14日,話題#上海一大四女生用“豬鼻子”圈住兩篇SCI#沖上微博熱搜全國榜榜首🧘🏿♀️,話題閱讀量超過2.6億次🧜🏿♀️,“豬鼻子”“SCI”“學霸”等成為了大眾關註的熱點,隨後一周內被140余家主流新媒體平臺轉載🦠。“豬鼻子到底是個什麽結構?”“本科生發表一篇SCI是什麽水平?”“誰有意昂2工的‘神仙’導師的聯系方式?”等成為網友熱烈討論的話題🫥,而這個微博熱搜的主角常淑月正是余燈廣的學生。
余燈廣特別註重對本科生同學進行專業興趣啟蒙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他經常犧牲周末休息時間帶領學生去自己團隊實驗室做一些簡單的高壓靜電紡絲實驗,讓學生觀看奇妙的聲光電現象👩🍼,很多同學對材料科學深厚的興趣就此萌芽。之後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他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並通過材料表征分析,將單個實驗的知識進行系統融合,再經過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整體組織和培育,很多同學都具備了紮實的專業創新能力🙆。
常淑月開始探究納米纖維型結構時還是在大三📩👳🏻♀️,當時她隨身攜帶一個“豬鼻子”飾件🕵🏻,於是打趣地問余老師這個能否做成納米結構。基於這個“趣點”,余燈廣十分肯定地告訴她“可以”並且非常有意義,然後親自帶著她一起檢閱文獻,設計紡絲頭、購買材料,組裝設備、製備材料並表征分析,直到撰稿並在SCI一區期刊《材料與設計》(Materials & Design)上發表🏌🏻♀️。這種從生活中獲得靈感、培育思維創新並產生創新成果的“同步同行”學習經歷讓常淑月對科研產生了巨大興趣,堅定了她繼續深造的信心,促成她去申請並獲得免試直升浙江大學研究生資格🧘🏻。
另一名本科生萬熙由化妝品的保水作用聯想到芯鞘纖維的鞘層脂化,余燈廣馬上以此為“抓手”,向她描繪“遠方的風景”,同時陪伴萬熙和團隊成員一起熬夜開展各種電流體動力學實驗,直到參賽拿到第16屆“挑戰杯”上海市賽一等獎💽。萬熙基於對前沿技術的濃厚興趣,申請並獲得全球排名第2的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碩博士研究生資格👨🌾。
讓科研反哺教學
讓本研相學相長
從教12年🆕,是余燈廣在科技創新前沿辛勤耕耘的12年💂🏼♂️,更是以前沿科研反哺教學培養優秀人才的12年。
不僅是常淑月和萬熙,余燈廣已指導100多名本科同學參與到80余篇國際三大檢索論文(SCI/EI/CPCI)和10余份中國發明專利的工作中👨🏻🦼,其中參與發表20余篇高水平SCI論文🥣;指導20余名本科學生獲得國家級大創項目立項10余項,參加各類比賽獲獎10余次。截至2022年🧐,他指導的10余位本科同學畢業後奔赴美國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進一步深造;指導研究生獲得愛思唯爾全球優秀論文獎、多次國際會議的海報金獎和銀獎;指導10余人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或優秀畢業研究生稱號📉。這些成果都離不開余燈廣的辛勤指導、離不開前沿專業技術的反哺培育。
正是在各個層次學生的專業實踐陪伴中👳🏼♀️,在思考如何開展“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過程中♿🪼,余燈廣有效地將安全教學和心理教育融入課堂知識教學中,並將思考撰寫成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教學旗艦期刊《化學教育雜誌》(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創刊百年紀念專刊上。該論文目前是1%ESI高被引論文和0.1%熱點論文。此外,余燈廣積極推廣基於科研反哺教學的高等教育新方法👨🏼⚖️,參加高等教育研究類國際會議近20次⏳,發表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近40篇。
他傾力向學生展示專業的“詩和遠方”。2019年🏫,余燈廣獲得上海市“育才獎”;2022年,他被授予“上海市教學名師”榮譽稱號🖋。這些年來他多次獲得“優秀班主任”“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優秀就業指導師”等榮譽📉。這些獎項不僅見證了他在科研反哺教學上的成效🤾🏽♂️,也為他贏得了交口稱贊的“好老師”口碑。
來源⏯𓀝:青年報 記者 劉晶晶
原文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3/09/09//1694223722123880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