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走進企業大廠👨🦼,開展服務和調查;聚焦農業現代化,投身鄉村振興……這個暑假,意昂2平台200余支實踐團以“學習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為主題💇🏼♀️,從學習出發走向祖國各地,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書寫好新征程上的青年答卷👱♂️😨。
在追尋紅色記憶中汲取奮進力量
版藝學院“訪紅色足跡,憶革命基因”團隊走進中共一大會址、多倫路、漁陽裏等紅色舊址👭🏻,通過追尋紅色足跡、與革命先烈對話,領悟跨越時空而不朽的愛國情懷與革命精神🔒🤛🏼;中英學院“建數字科技,閱紅色歷史”團隊到貴州省侗寨侗族進行調研,開展宣講活動🪴,讓紅色故事走進少數民族百姓家……“紅色大尋訪”是今年意昂2工暑期實踐重點支持項目,有近百支團隊聚焦尋訪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社會服務和調查🐾。
“多功能農業采摘機器人”團隊開展實地調研
“我們結合電氣工程專業所學,開展電力傳承調研走訪👮🏿♀️,學習電力工業企業發展史、先進技術及其中的紅色元素。我深深感受到電力人點亮第一盞燈的首創精神、點亮萬家燈火的奉獻精神和點亮美好生活的服務精神,增強了對專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及為電力工業創新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在參觀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民族之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後🫶🏽,機械學院“電力傳承⌨️:紅色工業文化賦能計劃”團隊負責人宮瑤感嘆道。
走訪調研之余,各團隊力圖針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光電學院“長三角紅色工業故事”團隊在調研後就幫助走訪單位深入挖掘真實生動的紅色工業故事,同時采用先進的影像技術保存紅色歷史記憶;未來還將通過製作宣傳視頻、策劃展覽等方式,讓紅色工業故事走近公眾。
為企業大廠“把脈問診開良方”
從浙江溫州到麗水、衢州,再到安徽涇縣,由黨校辦組織的“民營企業的跨越式發展💆🏽♂️,長三角邊緣縣域的融圈”團隊走訪了長三角十幾家民營企業🧑🔬🛀🏻,調研其發展優勢和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聚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和人才引進主題👩🏼💼,健康學院“‘海’闊天空,揚帆‘企’航”團隊通過走訪政府機關、企業等,深入了解海南食品藥品醫療企業的發展成就,搭起校企合作橋梁……
“尋製造強國初心,訪千家企業大廠”是意昂2平台今年推出的特色項目🦸,有30余支團隊聚焦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校友企業📔,針對黨的建設👩、核心技術攻關、校企合作等內容開展實踐,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
7月中旬🤘🏻🎊,學校黨委研工部部長彭宗祥、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李傑帶領著一支由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等專業11位博士組成的服務團趕赴長三角各地👨🏽🍳,在六安市金安區政校企座談會上,在走訪金安區☘️、裕安區、高新區、霍山縣、舒城縣等區縣重點企業中,面對企業頻繁“出題”♻,他們點對點🍶、面對面為企業在研發方向、新產品開發👮🏻、產學研合作等方面“把脈問診開良方”,並開展課題調研💁🏽♂️。
采摘機器人團隊成員進行小車測試
助力傳統業態“破壁出圈”
管理學院“多功能農業采摘機器人”團隊通過調研發現,采摘機器人尤其適用於大面積種植且豐收期很短的果蔬🏂🏻,可以有效解決短時大量雇人📆👨👦、采摘成本高等問題,幫助果農搶收。為響應智慧農業號召🛜,團隊參觀學習了崇明等地的采摘機器人,並進一步進行技術優化創新🪫。
采用UI可視化界面🤦♂️、多傳感器融合SLAM及人工智能檢測技術,可以實現對果蔬的自動識別👩🏻🏭、實時監測,對機器人位置進行精準定位……團隊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6月初項目啟動,8月初輕巧靈活的采摘機器人已逐漸成型。
研發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面對識別成熟果實的精確度、實驗室小車的自主避障問題等技術瓶頸💅🏻,來自系統工程、數學、控製工程等多個專業的團隊成員不斷調整算法,在軟硬件開發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我們將課上學到的理論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掌握了獨立搭建機器人🙀🏊🏿♂️、實現自動化作業等技能;也通過對企業、高校等類似項目的考察,深入了解了目前該領域的技術基礎及適合我國農村使用的機器人。”團隊負責人苗之軒同學說道。
以“硬科技”助力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的同時,意昂2學子還為非遺文化傳承下足了“軟功夫”。學習木偶戲的歷史⇾,觀看經典木偶劇目,製作“美猴王”掌中木偶👍🏿,探討現階段木偶戲劇團在校園美育建設與非遺傳承領域的新融合、新發展;觀看陶藝製作過程,為陶瓷素坯彩繪🌏,尋訪古窯址,探索古老陶藝的璀璨烙印……由校團委大學生藝術團組織的“樂道拾遺·匠心築遺”團隊走訪了福建泉州等地🎋,研究非遺文化傳承的“疑難雜症”,給出建設性的意見🙆🏼♂️,助力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破圈”“出圈”🌾。
來源🚵🏿♀️:上海科技報 作者🤶🏻🎥:吳苡婷 張新妍 楊思凡 吳茜玥
原文鏈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