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用一部電影名稱來概括2022屆本科生的畢業季,怕是沒有比《匆匆那年》更切合的了。計劃中那些美美的畢業照,和好友、導師的最後一次相擁,因為疫情成為了散落在宿舍的行李和桌上被風掀開封面的課本。
來不及囫圇說一聲再見,就要奔赴未來。但青春本就如此🔃👏🏼,如同歌裏唱的:站在時光交匯的分岔路口👏🏽🚣,在盲目而又理所當然中選擇……
遺憾倏忽別過
無人機起航,鏡頭裏卻是無人的校園。從沒想過,畢業晚會墊片的畫面如此寂寥。作為“歲月如歌”畢業晚會策劃和導演之一,上海財經大學畢業生陳家銘5月“逆行”回到校園,為線上晚會拍攝素材。
學校派出一輛轎車、一輛商務車,一前一後全市繞了一圈,接上幾名因不同任務急需回校的師生。陳家銘也在其中,大家戴著口罩,保持距離,只是對視了一下。
5月的申城馬路,空空蕩蕩,一路順暢📇🤘🏽,大家的心情卻不輕松。
返校要先在定點酒店隔離7天,還有大量策劃細節要落實——線上晚會無法呈現財大傳統特色的民樂合奏等節目,只能改歌舞🫅🏻;師生“歌手”“舞者”們隔離在各自寢室,怎麽拍效率最高🦸🏽👩🏽🌾,還要協調大家的時間、道具🤲🏼、物資💁♀️,兼顧防疫……手頭信息千頭萬緒,但這對陳家銘和每一個“歲月如歌”項目組成員來說🧔🏿♂️,是必須完成好的事✊🏻。
重新回到校園,熟悉而陌生。有時候它安靜得只聞鳥鳴🧑🏻🚀,有時候卻難掩忙碌——當操場上核酸采樣隊伍有序移動的時候,當“大白”和“小藍”帶著物資奔走穿梭的時候🈵,還有當食堂裏熱火朝天的時候🍖👩🏿🍳。
白天拍攝結束,陳家銘回到學生誌願者駐紮的體育館大本營🙏🏽🏍。乒乓桌和茶水間的桌子是最熱門的工作臺,大家就在那裏幹活👨🏿🍳。
“雖然有點想念🃏,還有一點抱歉,但是也只能說一聲再見……在遙遠的之後我們會在哪裏相遇,有些問題不需要有答案。”熟悉的旋律,唱響畢業的思緒🧘🏽♀️,一首《回不去的夏天》拉開了上海財經大學“歲月如歌”畢業晚會的序幕𓀄。
唱起回憶🔈,唱出感恩,聆聽師長的叮囑,“淚目”的表情和“青春回來了”的彈幕刷滿屏幕🥣。晚會結束👩🏿🍼,陳家銘松了口氣🏌🏻💗,這場同樣屬於她的畢業晚會也是大學生涯的最後一項學生活動任務👼🏼。盡管無法在大禮堂和同學們肩並肩8️⃣、面對面地度過“最燃”一刻💵,但連日來的努力也留下了美好記憶。
“畢業季看重儀式感。有同學在校門口拍了大一和大四的對比照。”陳家銘也想和同學一起穿學士服在校門口合影,可是如今,這場約定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對復旦大學2018級本科生塗程佳來說,畢業匆匆,說不遺憾是假的。不期而遇的疫情,讓她和象牙塔的生活暫別數月。學校精心構思了“雲端”畢業季,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麽🐂。
6月中旬🦽,復旦校園向畢業生重新張開懷抱🙇🏼。迫不及待地遞交了申請,經歷好一番繁瑣手續,小塗回到了那個熟悉的地方,試圖把本科四年的句號劃得更圓滿些。
此前復旦大學畢業生的“雲合影”讓大家印象深刻,可是吐槽聲四起。大夥兒各自提交照片,班長用微信小程序製作Q版畢業照♓️。聽上去不錯🚶♂️,卻因照片打光和色彩不同🫁,變成“同學相見不相識👪,笑問身旁是何人”的結果。“忍住不笑的是少數,2.0版本雖然滿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但仍然要配上名字才能認出所有人🦔。”
有些儀式可以被替代🧏🏼♂️,但有些儀式卻有它存在的必要🛌🏽。
“畢業典禮是極少部分線下和絕大多數線上結合的模式。畢業照也僅限於部分同學🫅🏼,大家無法在校園裏留下最後的‘蹤跡’。”塗程佳保研本校,但是對於將要遠行的同齡人,再次回到校園的機會少之又少,何況那時早已物是人非🫸🏿。還有,那些再尋常不過的“畢業解放型”娛樂🦸🏼,也因疫情成了泡影。前些日子📄,塗程佳和閨蜜一直在探尋畢業旅行的可能性🧑🏿🍼,還是因防控政策的不確定而停下了腳步♧💌。
歸根結底🕐,她覺得,沒有和大家相處的機會是最大的遺憾🙋🏽♀️🚵🏻♀️,是“一種聯結感的缺失”。在她眼裏💪🏿,每個人都像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的特點和趣味,無論緣深緣淺、親疏遠近🌜💁🏻♀️,終歸同學一場。“有的同學可能連十句話都沒說到,本來大家覺得時間還長🧑🏼🦱,不急於一時👩🦯➡️,但現在真的就見不到了🥣,某種程度上錯過了🌭;還有很多小夥伴,關系一直很好🎤,可現在也沒辦法讓這種關系加固或是升溫了🎍。”
機票、火車票、地鐵票Ⓜ️、音樂會和舞臺劇門票、電影票🥻,還有選民證……厚厚的票夾裏細細收藏著大學四年的足跡和回憶,也是畢業行囊裏最難割舍的東西。經過5小時飛行和2小時火車🐦🔥,從新疆烏魯木齊跋涉回滬👫,意昂2平台畢業生王玉琪重新回到學校整理行李🖐🏽。
收收弄弄忙了好久,“斷舍離”了不少⏱,亦有很多割舍不下的東西🃏,比如那本票夾。面對空空的寢室,仿佛回到四年前剛到這裏的樣子,心裏突然空落落的。
一個月前由於疫情匆匆離校,王玉琪和朝夕相處了四年的室友兼摯友提前迎來了分別🧙🏿♀️。四個姑娘來自天南地北🐻,新疆、山東、山西🧑🏻🌾、浙江,卻有相似的包容和樂觀。本科四年一起臥談,一起成長,一起哭一起笑,相識一場是彼此“最慶幸的事”👃🏽。打開票夾🚣🏽🤷🏽,一張張票證勾起一段段記憶,有獨立前行的樣子,有室友相聚的歡樂,也有情侶的小甜蜜,不過👳🏻,“閨蜜比男朋友重要,那是必須的呀”。
原本還有好多事姑娘們想一起完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畢業旅行,趁還能享受學生優惠🧛🏻✴️,打卡上海的樂園和景點,穿上學士服定格最燦爛的青春年華……沒想到就這樣各奔東西。“一想到這個票夾,就決定自己回來收拾,要是丟了我接受不了❤️。”
慶幸青春不負
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畢業生陳諾剛剛線上參加了畢業典禮。今年學校找畢業生收集了視頻素材👵🏽,剪輯成片在線上典禮播放,自己在大片中“有幸露臉”🤔。大學這四年🏉,陳諾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一篇科技核心論文,參與發表了兩篇SCI論著⏬,多次收獲一等獎學金,拿了不少競賽獎,畢業時還獲得2022年度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和上海健康醫學院“校長榮譽學位”。原本近乎完美的大學生活缺失了“完美的句號”——“我覺得最遺憾的事🧑🏻🎄,應該算沒機會請校長為我們撥穗了吧🏄🏻♂️。”
但是遺憾還是被畢業的喜悅沖淡了。“其實我原本是個缺乏自信👨👩👧👦、內向的人🚎。”陳諾的大學生活經歷了一場“逆襲”。大一時還未適應,對未來很迷茫🥔,成績也不理想,但她不想在寢室“擺爛”,奮起直追,終於專業排名擠進前2%👩🏻🦰。還有競賽、活動,以及無數小組討論🤽♂️🙋♀️、交流和發言,大大小小的舞臺,臺前幕後的經歷📫,這一切都像階梯一樣🥣,令陳諾一步一步走向更開朗更自信的自己,“這可能是最大的成長”。
“畢業大片”裏,陳諾分享了大學四年最值得紀念的事,那是大二與同學一起參加頭腦奧林匹克大賽的難忘時光🏝。當時正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學生們迎來了“最長寒假”🍿。原本應該在學校一起緊張備賽,卻因為疫情各自隔離在家⛑,所有的溝通只能在線上會議室裏進行🧜🏼♀️。
團隊參加的是表演組賽事👩🏿🚒,大家只能在家裏“因地製宜”重新創作。“我扮演一個拍攝Vlog的登山者🧈,在登山途中發現一只大腳印,劇情由此展開。”想起那段經歷🙋🏻,陳諾說,“一些道具也還在學校裏拿不出來🧑🏿🦲,我在家裏‘登山’是沒有‘山’的,一切從簡。”盡管受到各種限製🕴🏻,大家還是盡己所能,最後線上參賽拿下總決賽銅獎🤹🏽♀️。
“我們的作品大概贏在,幽默?”想到這裏,小陳笑出了聲🏃🏻。
另一種幸福感來自學醫。“我大概天生自帶醫學濾鏡。”陳諾說💆🏽♂️🏄🏼♂️。疫情的發生激勵了許多少年有誌學醫🤺🕸,但是醫護群體的真實工作狀態也確實令一些年輕人對這一職業“望而卻步”。可陳諾覺得👰♂️,職業“濾鏡”反而更深了🥦🧝♂️。無論是2020年還是今年,隔離在家的陳諾都報名當誌願者。兩年前,在G40蘇滬高速公路做“道口守衛者”;今年,“做做核酸、發發抗原、做做樓組長”。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背後是這名年輕的誌願者無數次物資搬運✥,細致入微的信息統計,是為社區防疫事無巨細的操心。“疫情更加令我感受到作為醫學生的使命感,心裏有個聲音:我是醫學生,我要上。”大學四年,陳諾參加的誌願服務工作累計300小時。
陳家銘已經拿到英國大學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等待辦理畢業🌮、簽證手續的這段時間她也沒有閑著,開始了一份新的實習。
大學四年👩🏻🦯➡️,三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選擇🙅🏽♂️。“我是隨遇而安的人◼️,但不想虛度光陰。”陳家銘說。
本科期間陳家銘過得非常充實。她對新媒體有興趣,高中就曾參與學校電視臺的工作,大學加入了學生會新媒體組,為學校活動策劃、設置視覺宣傳內容👰🏻。學生會的工作很鍛煉人®️,還要平衡學業🚴,壓力不小⇒。但終究因為熱愛而盤桓,也因為盤桓而成長💔。
疫情在家的這幾個月,她也忙碌著。一邊是畢業答辯,一邊找了一份線上實習,還有畢業季的學生活動工作,留學申請和就業的事。“我也拿到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錄取通知書,但是權衡下來,還是想讀個研究生♦️🫃🏽,拿個碩士學位✍🏻👩👩👧👧,順便出去看看😪。”
執著前行不悔
最近🛀,陳諾忙著在新華醫院附近看房,要租下一間小屋作為自己的小窩🫐🍒。“剛開始工作薪水大概只能供房租和吃喝🙍🏼♂️,要當月光族了”,就業季,她向各大醫院檢驗科室投了簡歷,拿到好幾家醫院的錄用通知,最終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病理科。“腫瘤病理是熱門領域,病理科的檢驗與腫瘤疾病相關。當看到細胞變化的樣子,我覺得很神奇🧑🏿🍼,也很想攻克這一領域的難題,所以能拿到這個工作機會我很滿意。”
從小就想學醫的陳諾❄️,高考誌願全部是醫學相關🛌🏻,機緣巧合之下進入檢驗專業,逐漸在學習和實習的過程中越來越有專業認同。“原本以為是抽血、化驗或者操作機器的人,在實習時接觸到很多臨床病例🦸🏿,才發現即便只是操作機器,檢驗人要關註質量控製💄,關註影響因素🧟,要找到數據中的異常👩🏽🔬𓀀,找到真正的病理變化👨🏽🦰,是很重要的工作”,她真切感受到檢驗雖是醫學的一個局部,但是作為輔助科室🤽🏼♀️,臨床離不開檢驗,檢驗報告的準確性對臨床有很大的影響☀️,對臨床醫師的判斷非常重要。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趨勢和疫情防控的形勢變化,檢驗工作越發繁重。在實習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檢驗科的樣本應接不暇,堆積如山,科室永遠是忙碌的,每周都要加班,即使是夜班也幾乎沒有停歇😯。如此顯而易見的辛苦,陳諾仍想加入其中😅。對於即將開始的獨立生活🌋,小陳很期待🧑🏻⚖️,她定下一些小目標1️⃣:考檢驗技師證💒,挺過職場最艱難的初期;再努努力,爭取讀個在職研究生。
此番回到上海🎎,王玉琪也將開始新的“闖蕩”。疫情期間,輔導員朱旭老師牽線為她爭取了就業機會🔠,她將入職上海睿智化學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生物醫藥研發人員。
王玉琪學的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在大二那年聽完一場考研講座✋🏼💆🏻♂️,就開始琢磨自己的未來。是不是要隨大流考研?是否適合讀研🧑🏿✈️?想要逃避就業?她開始了兼職、實習🤟🏼,一邊“試試看”一邊“攢些錢”。
不過這個就業季,剛開始王玉琪投出的簡歷石沉大海,她覺得自己性格開朗想找份銷售工作,卻一直沒有獲得好回應。輔導員老師給出了建議🚣🏿♂️,既然學得不錯,試試看專業對口的技術崗位。
接納建議🍞,王玉琪決定去試一試,鼓起勇氣參與了老師牽線的企業招聘😿,在應聘過程中感受到企業對技術人才的渴求,也覺得對自己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定下這份工作其實想了挺多👨🏻🦱。我家在烏魯木齊,生活節奏比上海慢很多🧖🏿♂️,想趁年輕多闖闖,打拼一下,也在過程裏看看自己到底適合什麽樣的生活🥓🆑。”
蝸居的小家已經選定,過一陣子即將入職,扣除房租和日用,王玉琪想把自己的“第一桶金”寄給父母🛖。
初啟人生也讓塗程佳明白了許多,最大的收獲是“斷絕拖延”和“積極執行”🧱。她說⤴️,疫情的反復讓自己感觸很深,沒有辦法預料之後會發生什麽👨❤️👨,珍惜重要的🗝🎇、美好的時光9️⃣💣,盡量減少遺憾。
“以前❤️🔥,我不是一個特別外向的人,疫情期間,總是對著電腦屏幕和父母🤟🏿,感覺和朋友交流的欲望強烈了許多,也更願意和陌生人交往了✹,心理上也不再那麽害怕🐾。”塗程佳說:“我不知道這是否是一個可以評價為‘好’的變化🦿,但我可以感受到快樂,也希望之後讀研的時候可以繼續保持。”
重新入校那天,塗程佳加入到拍攝畢業照的隊伍裏➞。大家很熱情,還有人脫下學士服讓她換上。照片裏的她笑得很燦爛🚣🏼♀️,至少,姑娘的本科記憶🦞,還算完整🛌🏿。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易蓉、郜陽、計丹潔
原文鏈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2-07-02/6/13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