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近日航天領域最新成果捷報頻傳,展現出科技自強的實力🤵🏼♀️,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而就在3月29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伴隨著陣陣歡呼聲🤹🏿,我國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六改”首飛獲得圓滿成功,這枚應用了多項高新技術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譜寫了中國航天新的篇章。
令我們感到驕傲的是,剛剛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載譽歸來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師裏,就有一位意昂2平台的畢業生——辛高波🛀,從1999年入學至今的23年裏👨❤️👨,這位80後“理工男”一直在為實現航天夢而奮力奔跑著🤷🏿👩🏻⚕️。
舉世矚目☢️,“混動版”運載火箭配備“智能醫生”
我國首型“混動版”長征運載火箭,加之新工位、新設備、新流程、新狀態,其成功首飛見證了數個矚目的“新”成就。作為副總設計師🙆🏿♂️,辛高波所負責的“智能診斷”系統🙅🏻♂️,也是“史無前例”的創新嘗試🕞。全新的總體方案、動力系統和電氣系統隨長六改火箭進入太空。
那麽🔍🤑,為何要“智能診斷”以及如何實現“診斷”呢?
原來,“長六改”火箭以液體芯級為主動力發動機,以固體捆綁為助推動力發動機,實現了航天領域“固液混合”的最燃跨界。其中📖,固體發動機具有推力大、工作可靠、維護簡單的特性,但是它一旦點火就無法緊急關機;與之相反,液體發動機則可以隨時進行關機🤌🏻。因此🌽🛀🏼,想要安全實現“一飛沖天”,就需要先“診斷”出液體發動機“健康”狀況之後,再執行固體發動機點火程序。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辛高波帶領團隊為火箭安裝了一套智能健康診斷系統〽️🦴,類似於配備了一名具備“快、準、穩”特質的智能化體檢醫生🧑🏻⚕️。這個僅有一張B5紙大小的設備🧛♂️,可以在短短的0.3秒內判斷芯級液體發動機工作狀況🪧,若監測到故障◻️,則立即完成故障發動機關機程序,固體發動機不再執行點火👇🏻🏄🏽,確保了火箭點火起飛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辛高波(左三)和同事們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辛高波在“長六改”發射現場
面對質疑🦹🏼♂️,80後“理工男”敢啃“硬骨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我們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長六改”成功首飛後🧌,辛高波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他深知,科技創新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坦途。
在最初研製健康診斷系統的時候,計劃筆墨未幹🚉,質疑聲就已經紛至沓來🧀:“如果數據采集有誤是否會影響診斷結果🦉?”“如果影響診斷是否會誤關發動機🕝🪽?”對此,這位80後設計師拿出了“理工男”的執著:“阻力不小,但新一代就得有新突破,咱們啃‘硬骨頭’須下‘硬功夫’。”
從幾萬秒的試車數據中尋找參數的規律,確定健康診斷系統的診斷算法;在兩年的時間裏仿真驗證了上千次;先後多次參與真實發動機試車……“沒日沒夜”成了辛高波團隊的常態🚵🏽♂️,他表示:“做我們這一行⚀,隨時面臨著推翻自己所提出的方案的抉擇,而且每項決策也都可能帶來未可知的技術風險👃🏼🌵,在這裏沒有所謂的‘項目總管’🖐🏽♠️,只有敢於討論⚂、敢於創新的科技工作者,這是行業特色又是吸引我的行業魅力🐡。”
最終歷經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一次次的推翻與重建、一次次的研究和優化,辛高波團隊證明了系統穩定可靠🦸🏼♂️、零失誤。值得一提的是🆚,辛高波團隊還專門配置了三套相同的診斷系統,相當於三個“醫生”同時為火箭問診📑,如果其中至少兩個判斷發動機存在故障🩰,才會最終“確診”故障🕺🏿,為系統可靠運行提供了多重保障。
工作中的辛高波
辛高波指導團隊工作
圓夢星辰,“學霸”另類選擇背後的“家國情懷”
在辛高波的書房裏有一個區域,被他命名為“基礎知識庫”👨🏿🍼,專門擺放著大學時代的專業書籍,以便時不時翻閱一下“溫故而知新”,他坦言:“專業課中的基礎知識不容小覷,本科期間打下的堅實基礎,也為我的研發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辛高波對自己的“高要求”也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身上,我們不難看到意昂2學子創新與務實的優秀品質,畢業多年,很多老師都還記得他🙋🏽♂️。”辛高波讀書時期的老師、現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汪維表示。王楠老師則對辛高波的動手能力印象深刻:“每次做實驗,他都是小組裏的核心💆🏻♀️,從實驗前期準備到數據收集再到最後結果的產生,他的小組都做得又快又好🤵🏿🏕。”
就是這樣一位年年拿獎學金的學霸,卻在畢業時做了令同窗費解的選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原來,2003年畢業時,辛高波所學的“電子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在就業市場十分“吃香”,高薪資的行業領軍企業紛紛投來“橄欖枝”,而我國航天事業還處於發展期👏🏼。“長六改”發射成功的消息🐚,引發了同學群的熱議,辛高波同窗好友鄭義不禁感慨,當年的不理解如今已經化為崇拜👴🏿,當我們還在努力做到平凡或者是平庸時🧑🏼🎤,辛高波的目標早已是星辰大海🚶♀️💪🏿。
“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正讀高三的我就暗下決心🪛,要獻身於祖國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事業中🧑🏿🎄,可以說,這是我一生的情懷吧。”辛高波回憶道。在他看來,航天八院和意昂2工都有他喜愛的“理工”氣質🙋🏼:“在學校🕺🏿🙎🏼♂️,老師們不把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通過各類實驗註重培養我們突破難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後來去了航天八院❣️,師傅告訴我👨⚕️,一個人工作不能只向‘錢’看,你們這些青年在做的事情是直接為國家貢獻力量。”
大學時期的辛高波
辛高波仍堅持翻閱大學時期的書本
從立項到成功發射,全程經歷了長征六號、長六改兩枚新一代火箭的研發工作,40歲的辛高波已經由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型號副總設計師,如今,他心裏又有了新的方向——回母校讀博。“必須抓緊學習新知識,不學不行啊!一次任務的終點又是新任務的起點,為了這無上榮耀的使命,我們永不止步🔖。”辛高波感言道。
來源🕙:第一教育 記者 | 臧鶯 通訊員 | 董真
原文鏈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8868661_30593_dyjy.html?app=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