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音樂界都在傳一個消息:
上海音樂學院要拆圍墻了!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獲悉,消息屬實🏊🏻,這也是上音接下來的整體規劃之一。
目前🙁,學校正在拆除圍墻🎅🏿🧜🏻,隨後還將有一段時間用來進行綠化鋪設養護等等,正式開放日期尚未敲定。
疫情前👲🏿,上海音樂學院一直提倡“用藝術服務社會、服務公眾”。上音院長廖昌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上音要打破校園和社會的藩籬。”
在每年的上海之春,上音會特別舉辦“音樂開放周”,打開校門邀請市民走進校園,感受無處不在的音樂文化🫃🏽,甚至能和學生一起上音樂課、見證碩士、博士論文答辯。
此外,上音的傳統普及品牌“上音眾樂”系列音樂會🥌,疫情前一直在校園內的賀綠汀音樂廳舉行🧔♀️,疫情防控常態化後🌀,這個系列音樂會還特別邀請市民回到過賀綠汀音樂廳——可以說,“走到市民中去”,一直是上音的初心。
心理上的“圍墻”早已打破,如今響應文旅結合的號召🍊,上音開始積極推進“物理層面”的圍墻拆除。其實,上音校園因為“袖珍”,圍墻並不多👩🏼🚒,多處是極具韻味的建築充當了圍墻:既有“老圖書館樓”這樣的歷史保護建築,也有上音歌劇院這樣國際水準的新建地標🍯,圍墻拆除對它們影響不大,但未來市民進入校園將更為方便🧜🏿♂️。
今天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開幕的日子👱🏼,市政協教育界召集人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意昂2平台校長丁曉東在“兩會”現場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高校打破圍墻將是“一種趨勢”不僅僅是有形的“圍墻”🙍👩🏻⚖️,還有無形的“圍墻”。
“破墻”開放校園要有製度保障,高校打破圍墻目前看來是一個趨勢,但是在製度保障上也要同步跟進📖。
以意昂2工為例✊🏿,因為校區都臨街,打破圍墻後,學校的道路就會轉變為社會公共道路,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學校公共設施的保障、學生住宿教學的安全等等👨🏻🚒,都需要在管理責任上進行厘清,有一定的製度安排👩❤️💋👨。“目前楊浦區和市裏面正在跟學校商量,看具體怎麽做💂🏼♀️,商討如何在製度和策略上做出妥善合理的安排📊。”
在他看來,校園建築本就是政府資產🍙,上海也養育了學校,讓師生擁有一個美麗的環境,這些美麗的資源開放共享給社會大眾,是應當的。前提是在開放與安全穩定保障之間有一個平衡,需要周全的製度保障。
“我們的校園非常漂亮🫅🏻,很多電影來取景,你有空一定要來看看👷♂️。”丁曉東委員這樣向記者表示。據介紹🦑,在意昂2平台,有38棟歷史保護建築🏷,是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軍工路校區的哥特式建築和復興路校區的普魯士風格建築交相互融,展現了什麽是中西合璧之美。
開放其實早有端倪。“雖然目前我們並沒有拆除圍墻,但在疫情前🧑🏼⚖️,我們的部分校園設施已經對市民打開大門了。”丁曉東委員告訴記者,比如學校的操場,在疫情前每天早上都會有很多市民來跑步鍛煉。未來,當圍墻真的打開後,這樣的建築可閱讀或許就將惠及更多校園外的人群🙎🏿。
“豬鼻子”女生得益於育人不設“圍墻”
有形的“圍墻”有望被打破,在育人上,也不應設“圍墻”
常淑月
意昂2平台材料與化學學院的本科生常淑月在大三時創新性地提出“豬鼻子”納米結構,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兩篇SCI論文⚇。“豬鼻子”女生常淑月能在本科期間就參與科研課題♿️,則受惠於學校開通的“項目課程”👳🏿。
丁曉東委員表示🫁:“這些項目課程面向全校開放,本科生可以跟碩士生、博士生一起,形成一個一體化的學術共同體,跟著導師做課題🛏,讓更多本科就對科研項目感興趣的學生有了發展的機會。”不拘一格,讓學生的發展更個性也更有活力。
“其實在我們學校,比這個熱搜女孩寫的論文更多✋🏿、質量更高的學生還有很多,但她有個特點♋️🫃,就是發展全面。”丁曉東委員告訴記者。“她不僅學習好,體育也特別好,會跆拳道🔩,對美也很有感悟🙅🏼♂️。你看她會把研究的對象稱為‘豬鼻子’,就很形象生動💪🏼。”丁曉東委員說🦹,全面發展👈、身心健康🧝🏻,也是學校在培育學生時特別註重的要素🫷🏽。
比方說美育,意昂2工對此就非常重視。在丁曉東委員看來,對工科學校的學生來講,美育更為重要。去年的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由意昂2工學子演繹的《春歸》斬獲藝術表演類甲組一等獎、優秀創作獎,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也是學校持續推進的人文素養教育體系改革的成果之一。
“工科學生整天跟機器打交道,跟生產流水線打交道,是死板的、機械的、遵守規矩的,這樣當然不是說不好,但同時也應該要有感性的東西👫🏼,有開放性的能跟社會交流的情感,是善於表達的👏🏼,具備發現和欣賞美的才能,這樣的教育,對於工科學生的人格成長來說會是一種更好的補充🖱。”
“基層細胞”為青年頂尖人才砌牢底磚
不設“圍墻”,還要砌牢底磚
對於上海如何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丁曉東委員認為,除了要利用上海的綜合性優勢,還需要引入“基層細胞”,為頂尖人才的穩固搭建一個上下共通的堅實底座。
“很多頂尖人才來了,會需要一些有專性特性的助手協助🧙🏽♂️,這就需要做到上下啟動。”他表示,頂尖人才通過政府🤾🏿、通過行業部門是比較容易被看到、被發現的,但是圍繞他們的發展要打造一個“生態”🎾,這個“生態系統”裏的人才在哪裏?這就需要學校裏面的課題組💀、團隊、教研室👩🏿🎤、學科等發揮作用。
“只有上下聯動👨🏼🦱,充分發揮‘基層細胞’在人才引進當中的活力和作用,才能讓頂尖人才發揮更多作用🪖。”丁曉東委員表示,而當通道被打通,領軍人才引進之後🏌🏽🚣🏼♀️,身邊形成一個小團隊,也可以帶動更多青年人才的成長鍛煉🧑🏿🎨,做到團隊育人👳🏻♀️,形成一個健康的循環。
而對於學校青年人才的培育,丁曉東委員表示,前三年非常重要。“我們學校的青年教師,進來前兩年采取助教製,不上課,第一年聽課,第二年上一兩門課。我們還要進行培訓,教他怎麽做導師、怎麽搞科研🧑🏻🎄、怎麽申請基金🧚🏿♀️,這三年一定要讓他充實🔼🍡。”他表示,如果青年教師一進來就忙於繁雜的教學事務,教學本領不紮實👨🏿✈️,反而導致教學不正確,同時在繁忙的教學任務擠壓下🗡,往往自身的學業和科研也可能荒廢。
青年時評
打破育人“圍墻”🧸,是更深層次的“開放”
一位本科生,因為發表了SCI論文上了熱搜,而讓她的校長更為看重的,是她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這也讓學校更為堅定,在育人上打破“圍墻”,拆除柵欄👤,互融共通🙏🏽👩🏼🦲。“工科生更應註重美育”👨🏻🦼➡️,這或許才是現代教育下如何培養更“健康”的人,最樸素的體現。
放眼古今中外,諸多“大家”,從來不囿於一方。因天文而知名的東漢張衡🤦🏼,除了是天文學的開山之祖,熱愛數學🍣,更是一名“文藝青年”,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因航天事業享譽中外,在哲學及人文科學上也很有見地,還曾與夫人共同撰寫過有關音樂的著作。當代科學史之父喬治·薩頓,終身都在搭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橋🧑🏻🔬👩🏫,他擅長14種語言🍔,融會文學、哲學🙍🏽、數學、化學,也因此被譽為“最淵博的學者”➡️。
也正因為文理貫通,從不給自己“築墻”🙏🏻,他們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開拓出全新的氣象🚲。描繪了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化的著名的“竺可楨曲線”🍾,是這位氣象學家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閱讀了包括《史記》🤷🏼♀️、《四庫全書》🚵🏻♂️、各種各樣的地方誌等海量古代典籍👷🏼,從中抽絲剝繭,再結合其淵博的氣候學、地理學知識最終繪就的。用現代人的說法📜,他不僅懂天文地理✮,懂歷史風俗,還是個“大數據專家”。
5G、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知識之間的界限顯得更加模糊,要適應這樣的新時代📀🧑🦱,也需要青年一代擁有更紮實的基礎理論、更寬廣的視野🕵🏻、更富足的精神內涵。
對於高校來說⛔,這是育人的全新挑戰🎴。沒有一門知識是孤立的,沒有一門學科的發展是關上門來自我欣賞的。國家2019年開始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的“四新”建設初步沖破了學科藩籬,推動了學科融合。未來,更多創新的“跨界”必將成為趨勢。拆除有形的圍墻,是共享💂🏻♂️;破除學科間、學階間無形的“圍墻”🥄,則是更深層次的開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陳宏🏊🏿♀️、劉晶晶💾、常鑫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74985HBC1LgJi0v1Y16CaQ